8月27日,由中宣部组织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采访报道活动走进襄阳市保康县马良镇。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求是杂志社、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中国日报社、中国新闻社等13家中央媒体以及湖北日报社、湖北广播电视台共29名记者组成采访团,实地调研采访襄阳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实践探索。
8月27日,光明日报微博、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科技日报微博、新华视点微博、湖北日报客户端等媒体已相继发布报道。详情请戳上图↑↑
8月28日,求是网、中国日报微博、中国日报网站、中国新闻网等媒体也相继发布报道。详情请戳上图↑↑
8月31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科技网微博、中国妇女报微博、农民日报微博、湖北日报客户端、湖北发布微博等媒体相继发布报道。详情请戳上图↑↑
9月24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媒体相继发布报道。详情请戳上图↑↑
还有哪些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呢?
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全文如下↓↓:
战疫,举国同心、舍生忘死;
疫后,遭遇大汛,再经大考。
战疫、战汛、战贫,三战并举,
湖北书写了一份不平凡的决胜全面小康答卷
克服疫情、汛情影响,湖北实现了现行标准下湖北农村贫困人口由年底的万人减少到5.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4.4%下降到0.14%;全省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全省37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记者深入荆楚大地采访发现,回望这段“太难了”的时光,湖北人民以不胜不休的决心、“滚石上山”的干劲、闯关夺隘的气魄,努力做到疫情防控不放松、脱贫攻坚不耽搁、小康道路上“决不拖后腿”。
战疫、战汛、战贫,三战并举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龙泉社区香菇产业基地(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秋高气爽,正是一年农忙时。“现在到了新一季香菇点菌、养菌的时候,我计划种植3.6万棒香菇。”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龙泉社区香菇产业基地,易地扶贫搬迁户朱有福正忙着整理大棚,为即将上架的香菇做准备。
朱有福去年秋季种植了三个大棚的香菇,截至今年夏初采摘结束,共收入约10万元。虽然疫情导致价格下滑,朱有福却心中有谱:种香菇,亏不了。他提前两个月就缴纳了秋季菌棒款和三个大棚的租金。
然而,朱有福年初时的心情,跟现在迥然不同,“疫情发生后,我们担心坏了,会不会砸手里,卖不掉。”他为香菇销售干着急,出不了门,吃不好、睡不着。
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龙泉社区香菇产业基地,易地扶贫搬迁户在大棚中忙碌(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受疫情影响,湖北农副产品遭受省内流通停滞和省外订单削减“双重挤压”,一度积压滞销。据有关部门统计,第一季度全省认定的个扶贫产品滞销达6.6亿元。
“鄂货”难卖,怎么办?为打通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湖北各地探索“云带货”电商扶贫新模式。在朱有福所在的郧阳,当地借力互联网营销渠道,直接带动香菇等农产品线上销售3.5万余单,间接带动销售余万元。朱有福最初的担心终被打消。
这是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龙泉社区香菇产业基地拍摄的食用菌(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疫情未了汛情又到,梅雨季节,湖北迎来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大降雨量。
7月8日,一场大雨之后,阳新县三溪镇田西安置点72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家中进水,个屋门被浸泡变形,配套的蔬菜种植等脱贫产业遭灾。三溪镇负责扶贫工作的干部袁训行说,口罩、草帽、雨靴、雨伞,成为干部群众的标配,大家忙了一周,抽水排渍、消杀自救。
据有关部门统计,汛情造成湖北万亩农作物受灾,灾情波及37个贫困县和个贫困村、83.7万贫困人口。
战疫、战汛,是躲不开、输不起的对决。战贫,更是郑重的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脱贫攻坚收官大考之时,疫情、汛情带来“加试题”。
湖北省孝昌县邹岗镇校堂村大学生“羊倌”唐根根抱起一只小羊(8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疫情期间,家中的羊生病后因无法及时救治损失几只,孝昌县邹岗镇校堂村大学生“羊倌”唐根根还是主动捐款元。后来,汛情又造成他家的花生减产一半。“疫情汛情叠加起来,家里损失有1万元左右。面对疫情,我也想尽一份绵薄之力。”他说。
唐根根先天残疾,28岁的他身高不到1.5米。在面对困难“不信命”的精神支撑下,他自学养殖知识,还在当地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成立合作社,成功带动了周围贫困户通过肉羊养殖脱贫致富。
脱贫致富,产业是关键。记者从湖北省扶贫办了解到,全省家扶贫龙头企业、家扶贫车间已于7月全部复工达产,持续带动贫困劳动力发展产业和就业。
克服影响、不降标准、一鼓作气
“村庄建设一天一个样,现在全村房屋已完成外观改造,民宿年底就能正式运营。”武当山龙王沟村村民林涛言语之间,难掩兴奋。记者看到,村里正在完善旅游标识标牌、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
龙王沟村建设提速,得益于政府部门对项目开工复工的“点对点”跟踪服务,让各类要素加快流动。今年截至目前,全省共安排扶贫项目个,已开工个,开工率94.17%。
面对疫情汛情影响,湖北提出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造成的损失补回来。
在湖北省保康县马良镇赵家山村,村民展示即将出售的线椒(8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走进保康县马良镇赵家山村村民张继涛的家,宽敞整洁的房屋内,一箱箱火红的线椒格外醒目。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今年4月张继涛主动调减玉米面积,增补25亩红线椒特色经济农作物。“如今线椒卖到了上海,一减一加,收入增加了近5万元。”张继涛笑着说。
喜悦背后,写满来之不易,更离不开全国上下的支持。
在湖北省保康县马良镇赵家山村,村民在家中用自来水洗菜(8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湖北最艰难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了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国家部委、兄弟省市积极响应号召,纷纷“拉一把”:湖北37个贫困县全部被纳入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销售扶贫产品3.66亿元;东部7省市与湖北开展劳务协作,为湖北贫困劳动力预留、定向投放岗位,今年截至8月,全省已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达.2万人,达到去年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总数的%。
外有“搭把手”帮忙,内有托底加保障。湖北今年累计开发设置扶贫岗位31.29万个,安置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就业。
郧西县香口乡下香口村吨袋车间内,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合云正在缝纫机前忙碌,她丈夫和儿子也在车间进料和打包。“一家三口都在车间上班,每人每月能挣元左右。”她说。
去年,她在吨袋车间上班,丈夫和儿子在外地务工,一家人顺利脱贫。疫情发生后,丈夫和儿子无法外出,待在家中“啃老本”,王合云焦急万分。当地政府为了解决“出不去”劳动力就业问题,帮扶吨袋车间增加了一个车间,王合云一家如愿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面对疫情汛情影响,湖北提出坚决做到标准不降,聚焦全省未脱贫的5.8万贫困人口、监测边缘脱贫人口,强化支持帮扶,力争将影响降到最低,一鼓作气打赢硬仗。
小康路上,坚决不拖全国后腿
湖北省蕲春县赤东镇(无人机照片,8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9月22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北主会场活动在宜都国家柑橘农业公园举行。现场21家柑橘生产企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商超企业、电商平台等签订购销协议,签约数量30万吨,销售金额15亿元。
艾草随风摇曳,艾香四处弥漫。在蕲春县赤东镇蕲艾种植基地,十几名村民保持着间距除草。61岁的宋菊花远远跟记者打招呼,“这味道,既驱蚊又杀菌,闻了还想闻。”
村民在湖北省蕲春县赤东镇蕲艾种植基地除草(8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化危为机,也能逆风向上。”蕲春县中医药发展中心主任高志清说,抗疫过程中,中草药的作用彰显,蕲春迎来发展机遇期,今年元月至7月,蕲春全县新登记涉艾企业家。
村民在湖北省蕲春县一家公司整理艾叶(8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面对疫情汛情的叠加冲击,尽管“太难了”,但是生活总要继续。如今的荆楚大地上,湖北人民已适应“晴天带伞”“撑伞避雨”“打伞干活”的生产生活状态。
抗疫期间,全省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就地转为防疫工作队,在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后,迅速实现角色转换,战“疫”战“汛”又战“贫”。
湖北省保康县马良镇赵家山村文体广场(8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女书记,太不容易了,多亏了她的帮助。”丹江口市凉水河镇檀山村贫困户王天林说,疫情期间,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王慧帮村民“跑腿”送生活用品,疫后又在忙碌着督促发展产业。
荆山腹地,群山奔涌。作为深度贫困县,七成以上地区属喀斯特地貌的保康县上半年脱贫“摘帽”。该县马良镇赵家山村老支书王述顺经历过山村从没水吃,到吃远水、脏水、雨雪水,再到自来水入户,他对奔小康信心满满。“我们能破解喀斯特地貌吃水难的世界难题,啃下‘硬骨头’,小康路上,我们也坚决不拖后腿。”王述顺说。
全文如下↓↓:
“歌唱东亭好风光,歌唱幸福的新天地,美妙的心情多欢喜,和谐社区传友谊……”这一首《魅力东亭鲜花永伴》是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道东亭社区78岁老人李贻清与社区居民共同创作的歌曲,歌词写出了居民与社区管理者共同经营爱护社区的场景。
在家门口解决生活问题,在社区教育学院展现精神风貌……湖北各地通过创新社会治理,在社区里编织出幸福的小康梦。
“老”社区开启新篇章
近年来,东亭社区坚持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为居民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有居民1.5万余人,其中65岁以上老人有余名。”社区党委书记王学丽介绍,颐养中心“一呼百应”,可以提供助医、助洁、助餐、康养、护理等20大类项上门服务。
“咱们还有社区学校,退休生活丰富着呢!”李贻清退休前是湖北省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年搬到东亭社区,一住就是35年。他高兴地向记者介绍,年,以本社区居民为主体的东亭社区学校成立,包括书法班、诗词班等在内的32个班、21个兴趣团队面向社区居民开放。
三代职工见证棚户区蜕变
“往日的工人村,像个大破窑。如今的工人村,环境多美好,青山碧水映蓝天,红花配绿草。”在青山区生活了50多年的吴传发老人感慨青山这些年的变化。
因武钢而兴的武汉市青山区曾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新中国成立之初,10万建设大军“先生产、后生活”,搭建简易工棚安家落户。胡昇就在那时跟随父母从广西来到武汉。
年,23岁的胡昇同父亲一样,成为一名锻造工人。年,胡昇新婚,工友们为他腾出了一个7平方米单间。新房里挂的那道花布帘至今让他印象深刻,“亲朋来祝贺,床前的布帘子一拉,前面成了接待客人的临时‘客厅’。”
经历了大通铺、宿舍4人间后,胡昇在年和爱人搬进单位的新房,面积87平方米,不仅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胡昇还拥有了自己的书房。
如今,胡昇的儿子在电脑屏幕前操作轧钢机械。有了自己的家庭后,他在离父母家不远处,住进了面积余平方米的高层电梯房。这时,煤灰山和垃圾堆已经变身为公园环绕的生态江滩。
从年4月棚改启动,到年7月共建成5个安置房小区,棚户区居民全部搬迁新居,从一片荒芜简陋的居住环境到如今青山碧水、温馨宜居,一步跨越60年。
如今,工人村多社区居民中,老年人超人,其中独居和空巢老人超人。针对社区老年人多、残疾人多、低收入困难群体多,居民结构复杂的特点,社区党组织因势利导,探索出“天天敲门十八法”,敲开居民的家门,打开居民的心门。
“天天敲门组”成员袁芳对记者说:“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我们都是每天必去,亲属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4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