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览秦汉时期的城市十一

为了深入挖掘石家庄城市发展史,经石家庄市政协组织编写、石家庄社会科学院编辑统筹,《石家庄城市史》一书正式出版发行。本书旨在追根溯源,按照时代和年代顺序,运用多年来地方史研究所积累的历史资料,记载从古代城市、近现代城市到当代城市的变迁过程,梳理清晰的脉络,分析发展的轨迹,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探索城市发展规律,起到“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城市积累文化财富,为未来提供历史镜鉴。石家庄社会科学平台陆续选登《石家庄城市史》的部分章节,欢迎点击阅读。

第六节东汉的郡国城垣

二、常山郡(国)

刘秀在废除西汉一些贵族爵位的同时,分封子孙、亲属为诸侯王,置若干王国、侯国。建武十七年(39年)废郭圣通皇后,贬为中山太后,封王子辅(郭圣通所生小儿子)为中山王,并以常山郡归属中山国。

建武二十年(44年)六月,中山王辅徙封沛王,郭圣通贬为沛太后。常山郡复属冀州刺史部。

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封皇子刘日丙为常山王,都元氏(今元氏县故城)。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四月,徙常山王刘日丙为淮阳王,常山复为郡。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封淮阳王日丙之少子刘侧为常山王,常山复为国。

永元十四年(年)刘侧死,谥号殇王。其父子均未就国,葬于京师。是月,因常山殇王无子,复立其兄刘防之子刘章为常山王。在位25年死。谥号靖王。其子刘仪嗣位。在位17年死,谥号顷王。其子刘豹嗣位。位8年死,谥号节王。其子刘高嗣位。汉灵帝中平元年(年),刘高在位32年,值黄巾起义爆发,常山国临近钜鹿郡,刘高弃国出逃。汉献帝十一年(年),常山国被废黜。

年4月,石家庄市文物保管所配合部队基建工程,在石家庄市柳辛庄发掘清理一座东汉砖室券顶墓。东距真定故城约1公里。该墓为砖室券顶结构,由墓道、甬道、东耳室、西耳室、前室、后室几部分组成。墓道呈斜坡阶梯状,宽1.4米,台阶高20厘米,墓室券顶破坏严重,从残存部分看,东耳室、西耳室、方砖铺砌。墓室多次被盗掘后破坏严重,没发现棺木及人骨架。在墓道和耳室内发掘出部分文物,铜器有青铜甗1件,通高21厘米,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下部为釜,口径9.5厘米。铜熨斗一件。出土的陶器有陶灶、陶仓、陶盘等明器,还有石砚、砚石等。还出土随葬的东汉五铢钱,出土了玉琀、玉塞、铜缕玉衣片。

《后汉书·礼仪志下》:“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韵会》:“匣,通作柙,玉柙或玉匣”。是玉衣的同义词。

按汉制,玉衣片证明该墓是诸侯王一级贵族墓葬。据出土文物推测,可能是东汉常山王贵族墓葬。

常山国都城元氏城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教育、文化繁荣。《后汉书·伏恭传》记载:司徒伏湛之子伏恭,建武十三年(37年)“以惠政公廉闻,青州举为优异,太常试经第一,拜博士,迁常山太守,敦修学校,教授不辍,由是北州多为伏氏学”。

东汉时期,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文化的进步。常山国(郡)的书法、碑刻,以其汉碑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确立了显赫的地位。据现存文物和拓片考证,东汉时期多位常山国相先后镌刻《元氏封龙山之颂》《祀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三公山神碑》《无极山神庙碑》《八都神坛碑》等碑刻,多是常山国相奉敕主持祭祀名山镌刻的碑碣。数量之集中,内容之丰富、书法之精美、镌刻之精湛,记载的史实之广博,在诸侯国中是少有的。这些碑刻反映了当时常山国城市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富庶。

东汉冀州郡(国)县概况简表

中心城市

县城及侯国附廓

备注

冀州刺史部

常山国,都城元氏,领13县一度属中山国

元氏(今元氏县故城)、高邑(今柏乡县固城店)、都乡侯国(今平山县城西)、房子县(今高邑故城)、平棘县(今赵县固城)、南行唐(今行唐县故郡)、栾城、九门县(今藁城九门)、灵寿县、蒲吾县(今黄壁庄水库中)、井陉县(今井陉矿区天户村)、真定县(今长安区东古城)

《后汉书·郡国志》载:常山国共有户口户,631口。其中上艾县在今山西平定县境内

钜鹿郡,城瘿陶

下曲阳县(今晋州市鼓城村)、梟阝县(今辛集东北)

领15县,2县在今石家庄市域

中山国,都卢奴(今定州)

毋极县(今无极县城西南新城村)、新市县(今正定县新城铺)

领13县,2县在今石家庄市域

安平国,都信都(今冀州)

南深泽(今深泽县深泽镇东南)

领13县,1县在今石家庄市域

在伏恭影响下,此后常山郡一带的官吏勤学廉政,陆续留下一些廉吏碑记,其中著名的槀长蔡湛就是东汉著名廉吏。康熙《槀城县志》记载“汉蔡湛,光和二年任槀城长,有惠政,人咸慕之,树碑之诵其德”。欧阳修《金石录》有《槀长蔡君颂》跋。宋人洪适《隶释》《隶续》收录《槀长蔡湛颂》碑文记载:“君讳湛,字子德,河内修武人也。……以熹平四年六月乙卯诏除槀长主政也。躬清洁以革秽,班五礼以齐众。官则不劳,民亦无事。……年彀丰储,岁有其成。远邻附就,户口增前。视事三年,迁高邑令,吏民追思,朝夕思焉。……民刊铭树石,今之通义也。于是吏(缺三字)栗尹等,相与合会,立碑起颂,刊斯石焉。圣朝明哲,以爵宠贤。光和四年十二月甲(缺)诏书拜并州刺史。

为东汉时期官吏事迹留下珍贵的碑记。

三、东汉坞堡

东汉时期,随着行政区划变迁形成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此外从公元2世纪初始,随着豪强地主的割据和纷争以及北方少数民族南侵,在一些战略要地开始筑造军事防御性质的城垣——坞堠,名某坞某台、某堡或某垒。《后汉书·安帝纪》记载:永初五年(年),诏令常山、中山等郡筑坞堠处。如井陉西缘的“董卓垒”(今娘子关城垣旧址),新乐的义台坞(今伏羲台)、藁城的柏肆坞(今藁城故献)、赵县的千万垒(今赵县南1里)等,大都是始创于这种背景下的特殊军事防御建筑。

这些坞堡,作为一种军事和地主豪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豪强地主享乐的豪华住宅和军事防御功能的高墙、望楼以及具备屯积兵器、粮草的设施,而且具有划分等级居住的作用。其中有的后来成为郡县治所,改建为城(如藁城柏肆坞后为柏肆县城);有的随着战乱平息而废毁(如千万垒);有的留下高高的台地成为后世庙祠的地基(义台坞隋朝始被附会为羲台,元代被附会成伏羲纪念台,建造规模宏大的庙宇);有的作为军事堡垒被后世利用(如井陉与山西平定交界处董卓垒后成为苇泽关,金代附会唐平阳公主娘子军而改名“娘子关”)。

这种筑造坞堡、堠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东晋十六国时期,在河北各地建造数10座坞堡。但多数坞堡在后世的农耕文明变革中被毁。但值得庆幸的是,在一些汉代墓葬中保留的壁画、出土的陶楼模型等,为研究坞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年无极南驰阳东汉墓出土的绿釉陶楼,是河北出土的大型陶楼中规模大、造型豪华、结构复杂、装饰华丽的代表作之一。墓葬中明器的设计,来自于对现实社会实物的感悟,反过来,历代明器,都是当时社会现实事物在丧葬领域的反映。可以从这座陶楼,推测出当年各地城垣中高大望楼和坞堡中望楼、箭楼的建筑形式。

无极县南池阳出土的东汉大型陶楼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土地兼并加剧,广大农民破产流亡。阶级矛盾引发了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河北巨鹿人张角,利用传播太平道,10余年间弟子发展到数十万,发动了著名的黄巾起义。东汉大将皇甫嵩、曹操围攻黄巾军。

黄巾军起义失败后,“复有黑山、黄龙、白波、左校、郭大贤、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计、司隶、掾哉、雷公、浮云、飞燕、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畦固、苦酉之徒,并起于山谷间,不可胜数。其大声者称雷公,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轻便者言飞燕。多髭者号为氐根,大眼者为大目,如何称号,各有所因。大者二三万,小者六七千”。这些农民起义军活动在中山、常山、赵国、上党等郡国。

后来,由真定人张飞燕联合各部,号称黑山军,帅众达百万,成为河北规模最大的农民军。

不久,张燕向东汉朝廷投降,被封为“平难中郎将”,率黑山军控制常山郡及周围地区。在汉末征战中,张燕出兵河内,进逼京师洛阳。协助公孙瓒攻击袁绍,被袁绍击败。在袁绍消灭公孙瓒控制河北后,张燕所部占据常山郡及其周边地区,与袁绍僵持多年。

汉献帝建安十年(年),曹操北征袁绍,张燕率领10万余众归降,被拜“平北将军”,封安国亭侯。曹操统一北方之后,稳定了河北的统治。随着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事业贸易活动得到恢复和发展。尤其是魏都邺城及其周边的名城大邑,商贸活动恢复了繁荣。左思在《三都赋·魏都赋》中,描述了魏都邺城市场上交易的各地特产。其中包括真定之梨、故安(今易县东南)之棠,中山(今定州)之酒,信都(今冀州)之枣,清河(今清河县东)缣緫等等,反映了当时河北地区城乡商贸流通的真实情况。

点击

上方蓝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