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客户端3月8日电春日的暖阳伴着缭绕的云雾,粉色的山桃花、白樱桃花和金黄色的油菜花点缀在大山之间,透出勃勃生机。地处秦巴山区的郧西县,多年来一直是湖北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连日来,郧西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积极组织引导县内各级力量对接务工人员,加快扶贫车间复工复产步伐。
3月5日上午,郧西县上津镇石庙子村7组,贫困户徐成彩坐在自家堂屋,从桌上抓起一把黄色鱼线,熟练地挂上一排鱼钩。一旁轮椅上坐着她的丈夫朱义喜,也在低头加工鱼钩。
丈夫残疾多年了,大部分时间只能卧床,徐成彩要照顾丈夫、接送孙女上学,地里还有香菇基地要打理,没办法出去打工。
村里办了鱼钩扶贫车间后,她从车间接到活,拿回家里,老公每天坐着轮椅做。两种鱼钩,4个钩的一根线可以赚7分5,单钩的赚1分5。她指着脚边堆放的用纸包好的鱼钩说:“这些就是我今天做的,5把一共个,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赚50块。”
在上津镇,像她一样靠做鱼钩挣钱的贫困户还有很多。全镇16个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都在镇里兴建鱼钩扶贫车间上班。
如今,因为疫情,群众都把加工线从车间搬回到家门里做。疫情期间,为了减少接触,上津镇生产鱼钩扶贫车间工人从车间领回鱼钩产品的原材料,在家工作。“做好后,工人会给我打电话约时间取货。他们把做好的说来鱼钩放在家门口,我开车去取。整个复工过程中间没有任何接触”。鱼钩扶贫车间负责人陈群介绍,收回来的产品会进行消毒,再放在车间里,统一销售。
无独有偶。在郧西县观音镇恒达扫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里,也只有几名工人在打包装车,准备把刚刚赶制的2万把扫帚发往武汉。考虑到疫情期间不能人员聚集,合作社把原材料分发给工人们拿回家,“我会给工人打电话来车间取,一次性拿几十斤苕帚苗回家”。合作社负责人汪令霞正在车间内准备了消毒用品,工人来车间的时候也会进行体温检测,“不戴口罩不让来,每次只能来一个工人”。
已经在家里复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范仁华说,他在扶贫车间工作前,一年靠种地只能收入1万多元。
“我每天给车间工作8小时,就在家里干,什么都不耽误。我家年底就脱了贫,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这多亏了扫帚这个好东西。”范仁华说。
汪令霞介绍,疫情结束后,她准备在其他乡镇多开些分社,“这次疫情教会我灵活,这个工作不管男女老少,在家也能干活,没必要都聚集在车间里。”她告诉记者,“年合作社预计生产扫帚等产品万余把(件),产值约万元,多生产工艺扫帚,带动该县15个乡镇2万户群众走上致富路。”
郧西现已建成扶贫车间(作坊)个,解决了3万余名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
受疫情影响,郧西把工作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推动“居家式”扶贫车间,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稳定脱贫已经不是新鲜事。
当前,郧西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积极联系省外郧西籍企业签订就业用工合作协议,疫情结束,预计带动10万余左右群众就序外出就业。
同时,稳妥支持县内企业及扶贫车间(作坊)复工复产,实施稳岗返还政策,帮助企业纾解困难,稳定就业岗位,减轻失业人员生活压力。截至2月底,该已向县内60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66.73万元,稳定职工人。向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金和物价补贴14.3万元。(工人日报记者张翀通讯员杨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