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家炳商南人口源流考一陕西法制网

北京最好的雀斑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1014/9560390.html

#知识创作人第七季#

商南人口源流考(一)

文/雷家炳

商南县,位于陕西省秦岭东南麓,地处陕、豫、鄂三省交界,周邻八县。历为南接豫、楚,北通秦晋之重隘,扼南北之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历史的沿革变迁与特殊的地理环境,奠定了其人口源流的多样性,构成了由土著人、流民(棚民)和移民聚集的人口源流格局,其中移民占居绝大多数。

一、土著人

“土著人”,是指世代传统居住在当地境内土生土长的先民后裔,也称本地人。

商南这块地方,属低矮山区,气候温和,资源丰富,丹江横贯境内。有关资料证明“早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鼎盛时期,就有人类在丹江流域繁衍生息”。据在商境内7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发现,在距今-年间,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西周文化时期,丹江、金钱河等流域遍布先民,大部分布于河流两岸一、二级阶地上落户定居。

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孝公二十年(公元前年),我国著名的改革家商鞅(原名公孙鞅)因破魏有功,秦封他商於十五邑(城、县),大体相当于现今的商州到河南省内乡、淅川县一带,被称为商君。今商南正处于商於之地的中心地带。商鞅辅佐秦国十年,实行政治改革,不仅使商於成为新法的得益之地,而且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尤其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随着蓝於古道的开辟和丹江航运贯通,商南正处于繁华的蓝於古道与丹江航运这黄金道之连接点。

秦末“楚汉之争”,刘邦采纳张良的计,绕开重兵把守的潼关线,领十万大军破宛城,沿商於古道一路西进,相继战丹水、屯富水,攻武关、克牧护关,直捣关中,奠定大汉的雄风。从富水汉墓群的发掘,证明汉代已到发展到了“十里长街”的繁华程度。又有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在境内十里铺筑建“汉王城”的历史。

北魏景明元年(公元年),就曾于今商南一带设苌和郡,领南商一县,时名“南商县”。

汉、唐盛世时期,蓝武古道连接丹江航运,成为东南各地向朝廷纳贡与商贾流通的主干线,也是官员南下和学士进京赶考的“黄金贡道”,被誉称之为“名利道”;在商南地境设有阳城驿(富水)、分水岭、石马驿(试马寨)、青云驿(清油河)、武关、层峰(铁峪铺)等驿站;李白、杜甫、韩愈、杜牧等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朽诗章。

明末,闯王李自成率义军五进五出商南,崇祯12年曾在富水扎营屯兵,在生龙寨娶妾生子。又在清油河后湾大战李蛮人,并与其义结同姓兄弟,收为部将屡建战功。

综上可见,商南土著先民,在这块土地上敷衍生息,造就了古代文明。

二、棚民

“棚民”,系指流民。元末至明初,晋、鲁、皖、豫、鄂等荆襄流民,为土地兼并、租税徭役与灾荒所迫而流徙逃往陕、豫、鄂边境地带,集结者逾一百五十万。他们千百为群,伐木架棚栖身,故称棚民。在这里开垦荒地﹐渔猎采掘,苦度生涯,因流徙不定,亦称“流民”。官府视之为“盗贼渊薮”,欲加制裁。

《原杰抚荆襄流民记》载:荆、襄、唐、邓至陕南之间,皆长山大谷,绵亘千里。元至正间(-),“流贼作乱”,终元世,竟不能制。明初,命邓愈以大兵剿除之,空其地,禁止流民不准入山,史称“禁山”。然而,地界鄂、豫、陕三省界间,又多旷土,山谷梗塞,林箐蒙密,中有草木可采掘食。正统二年(),岁饥,民徙入不可禁。多达数十万余众,岁丰则火耕水种以避差,岁饥则啸众争夺而为盗,聚既多,无所禀约束。因之,在成化元年(),爆发了刘千斤之乱(起义)。首领刘通(号刘千斤)联合石龙(号石和尚)、刘长子等,在房县大木厂立黄旗聚众起义,称汉王,国号汉,年号德胜,攻略襄、邓,屡败官军。明廷派工部尚书白圭为提督湖广军务、抚宁伯朱永为总兵官,会合湖广总兵李震、河南巡抚王恕入山进讨。

次年()闰三月,刘通兵败被擒,解京磔杀于市。五月(义军)被白圭大军剿灭。然其余党起事从未停息,成化六年,刘通余部李原(号李胡子)与小王洪、王彪为首的流民又爆发了第二次起义。李原称太平王,攻掠南漳、内乡、渭南一带,流民归附者近百万。

成化七年(年),项忠受命为总督河南、湖广、荆襄军务,挫败了义军,俘李原、小王洪等,“戍者舟行多疫死,不可胜计”。然则,失去生涯之流民,为生计所迫,他们背乡离井,流落在此,继续蜂拥屯聚在鄂、豫、陕边山区,开荒垦耕,渔猎采掘,艰苦度日。

时逢连年大旱,天怒人怨,“议者谓忠此役,实多滥杀。”即所谓“流民入山就食,云集如前。大臣悔祸,始议更张”。朝廷为防事态扩大,遂采纳了“令近诸县者附籍,远诸县者设州县以平抚”之策,派都御史原杰抚治荆襄流民。

十二年()二月,原杰奉旨出巡,遍置诸郡县,深山穷谷,无不亲至。至则宣朝廷德意,问民疾苦。诸父老皆忻然原附版籍为良民。九月,都御史原杰将其迁移、增设府、卫、州、县方案上奏朝廷,诏“悉如所言行之”。于是大会湖广、河南、陕西抚、按、藩、臬之臣,籍流民得十一万三千余户,遣归故土者一万六千余户,其愿留者九万六千余户,许各自占旷土,使流寓土著者参错以居。官为计丁力限给之,令开垦为永业,以供赋役,置郡县统之。遂于湖广割竹山地,分置竹溪县;割郧、津地,分置郧西县;河南割南阳、汝州、唐县地,分置桐柏、南召、伊阳三县;陕西析商县地,为商南、山阳二县,而以商县为商州。十一月,又即郧县城置郧阳府,且立行都司抚治管辖湖广、河南、陕西、四川四省相接的荆州府、安陆府、襄阳府、郧阳府、南阳府、西安府、汉中府、夔州府等8府,9州65县。”

由此可见,这次抚治附籍安置流民,既是商南人口一大源流所在,也是商南置县的根由、原因与历史背景。

三、移民

移民,是指朝廷政策强制性的移民迁徙行为。

历史上,明、清时期,分别有两次大的集中性移民运动。现在的商南人,部分为明·洪武年间的“山西大槐树”移民后裔,大部则系清·乾隆年间移民而来的“江南人”和“下湖人”后裔,其中江南人几乎占百分之七十多。

大槐树人

“大槐树人”,是指明·洪武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局迁移到商南境内定居的人,俗称“山西大槐树人”,也称“北人”。

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定都金陵(今南京)之后,虽结束了战乱局面,但因各地遭受战争和水、旱、蝗、疫不同程度的灾害,百姓非亡即逃,中原地带许多地方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满目疮痍,十室九空,大片土地无人开垦,经济崩溃,官府无银粮可征。而山西南部则较为安定,少受创伤,难民大量流入;特别是蒙古贵族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压榨剥削,百姓不堪受压,不得不向山西流入,造成山西人口猛增。明政府为加速发展生产,增加税赋,便采取将稠密区的人向地旷人稀区迁移的政策。

洪武二年(),在山西省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设立移民局,多次大量征集移民,办理迁移手续。同时,号召地方官吏带头移民,并给以种种优待,移民户从各州县集中于大槐树,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当时,被迁入陕西商南境内达20余姓户族,多在与武关交界处的清油河、试马寨、州河(丹江)边梁家湾和现在的城区等地定居。这些移民入境后,跑马圈地,插标为界,垦荒种粮,繁衍生息,后多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像现在清油河及后湾的李氏家族,磨沟、吊庄和清泉田家湾的田氏家族,八龙庙杨家,试马寨的左、李两大姓,县城西关余氏家族及东关的王氏家族,白玉的魏氏家族,梁家湾的段氏家族及柳树湾王氏家族,桐树沟张家等大户族姓,皆系“从大槐树下来的”。

我县来自山西大槐树移民后裔,约占到总人口的20%左右。他们为了便于联系与彰显大槐树人的势力,捐资在县城西南隅(医院处)修建了“山西会馆”,其馆正殿三间,前殿三间旁有道院、厨房各二间,正殿主神位塑三国时山西解州人关羽像,左塑关平像,右塑周仓像,会馆宏伟高大,为同乡聚会之所。民国期间,在馆内办私塾三堂,后商南女子学校即兴办在此,文革期间被毁。。

由于当年移民是各地按户抽丁,统一到大槐树下移民局集中,然后再分批遣送各地,且禁止回迁,因之便与故乡失去联糸。又多因家境贫穷而少文化与谱牒,再加上路途遥远,年长月久口耳相传下来的只有“问我祖籍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而不知具体祖籍地。在山西省洪洞县广济寺中,当年有棵古槐树,树干两搂粗,原古槐虽已不复存在,但同根孳生的第三代槐树则枝繁叶茂。它成为寺中铜塔尚存,塔前碑亭中矗立着一块大石碑,正面竖刻着“古槐树处”,背面记载着明洪武二年、九年、二十二年以及永乐年间多次移民情况。余年来,大槐树迁民遗址被山西移民当作了“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连载待续)

编辑:悠闲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雷家炳:网名,金秋斜阳;年11月生,商南县试马镇八龙村人。在任文史委主任期间,主编了五、六、七辑《商南文史资料》;在各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图片余篇。现为商洛市历史研究员,市文史特邀作者,县文联会员、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县民俗协会顾问、非遗专家组长。

作者/来源:阳城风云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9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