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秦暮楚天子渡口话上津古城

说到古镇,可能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凤凰、婺源、西塘等江南名镇。但是湖北的古城古镇你又知多少呢?

纵观荆楚大地,襄阳和荆州古城早已闻名于世,其在三国中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历史典故不言而喻,前者兼“三顾茅庐”之美誉,后者享“大意失荆州”之千古佳句。而上津,一个微不足道的边陲小镇,虽不能与荆襄宝地并论,却承载着其独特的历史意义和自身价值。今天你就跟着我的“第三只眼”,测览一下湖北鮮为人知、隐匿于深山的古村镇"上津古镇”吧!

“上津古镇"位于湖北十堰郧西县城西北70公里的上津镇。上津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正德年间修复至明嘉靖三年告成,清顺治七年再次全面修复,故为清代城址,因其地处鄂西北边陲,游人罕至,常年默默无闻于深山,令人感到陌生,但也正是这份陌生让其残留着当年风韵,时至今日,我们依稀能感受到当年古镇的恢弘场景。

“上津古城”地处鄂西北边睡,与陕西省漫川镇接壤,南临江汉流域,北枕秦岭山脉,古城坐落于汉江支流金钱河下游东岸,素有“朝秦暮楚”之称,历为交通、政治、文化、商贸、军事之要地。要说古镇之风流,还要数其作为“天子渡ロ”的繁华。按当地人考证,“上“乃天子,“津”为渡口,上津即为“天子渡口”。

历史上,南粮北运有三条要道,东边是沿海漕运,中有京杭大运河;西边以汉ロ为集散地,穿汉江,翻秦岭,达长安。在西线通道上,无疑自汉江入金钱河,至上津,再以骡马驮运翻越秦岭小道直至关中,是其中最便捷的通道。险峻的楚塞秦关,加上南北物流的交通要道,使上津建制具有悠久的历史。据郧西县志记载:上津建县始于三国曹魏,距今已有近年历史,其间曾14次建县,六次设郡,两次置州。上津不仅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繁华显赫一时,它踞秦楚要塞,自古以来更以雄关当道而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宋太祖赵匡胤、吕洞宾、黄巢、李自成、张献中等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这也为古城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上津古城是湖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县级古城,古城本体、建筑风貌、空间格局均保存较好,对研究明清鄂陕交界地区建筑历史、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民族英雄岳飞、农民领袖李自成、“白莲教”义军首领王聪儿曾在此屯兵血战。民主革命时期,李先念、徐向前、贺龙、刘华清、程子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上津播下革命火种。

年11月,在上津诞生了湖北第一个县级民主政权---上关县民主政府;年,上津被列为湖北省重点边贸口子镇;年5月,上津镇被国家建设部、文物总局授牌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年,入列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子渡口上津城。

金钱河河床宽阔,水势浩荡,从隋唐时期开始,就是一个千帆竞发、车马辐辏之地。

金钱河最为突出的位置当数“天子渡口”与上津城。如今的上津古城是全国仅存的四座县级古城之一。在唐朝中叶,上津成为整个王朝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命系“国脉”。朝廷专设了上津转运使,上津一时成为水陆漕运的中心,称为“上津路”。

历史上,南粮北运有三条要道,东边是沿海漕运,中有京杭大运河,西以汉ロ为集散地,穿汉江,翻秦岭,达长安。在西线通道上,最为便捷的通道无疑是自汉江入金钱河,至上津,再以骡马驮运翻越秦岭小道直至关中。

当时,金钱河河床很宽,两岸山翠岭绿,水势浩荡,往来船只百射争流,码头长千余尺,是马队与船队交汇的地方。繁华的盛况,使上津金钱河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正因如此,上津曾有“控秦楚水上之交通,扼鄂陕陆路之咽喉之说。据郧西县志记载:上津建县始于三国曹魏,距今已有近年历史,其间曾14次建县,6次设郡,2次置州。

“古有金钱三大关,夹河六郎漫川关,穿陕进鄂绕群山,三百里蟄伏汇入汉。人们都说宽坪宽,你未必来过上津县,若到上津看一看,道说宽坪不算宽。”听郧西县上津镇放影公司退休老人李锡兵说,儿时记忆中(年以前)的上津渡ロ,每到晚上便有无数船舶船头对船头靠在岸边,自然摆成了一个街道形状,从一个甲板跳到另一个甲板如履平地,夏天则可在清亮的河水里嬉戏、捉鱼。

“生生不息纤夫号,山间铃响马帮来。”纤夫逆流将船拉到上津后,再往上的河道变得狭窄、陡急,商品货物往往在这里通过骡马来转运至陕西。

自年7月1日郧西至上津的70公里公路修通后,金钱河的河运地位一落千丈,特别是沿线陡岭子、孙家維、玉皇滩等电站的修建,让金钱河完全失去了往日繁华。

“河水干了,远看只有一条线,冬天可以随时垫几块石头跨过去。现在变成了一条季节性的河流,只有夏天才水大。”,“天子渡口是再也唤不回来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0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