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光穿透缭绕的云雾,照射在大地上。粉色的樱桃花、紫色的玉兰花和金黄色的油菜花点缀在山间,透出勃勃生机。地处秦巴山区的郧西县,是湖北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连日来,郧西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积极组织引导县内各级力量对接务工人员,加快扶贫车间复工复产步伐,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3月31日上午,郧西县上津镇石庙子村7组,贫困户徐成彩坐在自家堂屋里,从桌上抓起一把黄色鱼线,熟练地挂上一排鱼钩。一旁轮椅上坐着她的丈夫朱义喜,也在加工鱼钩。
丈夫残疾多年,大部分时间只能卧床,徐成彩要照顾丈夫、接送孙女上学,地里还有香菇基地要打理,没办法出去打工。
村里兴办鱼钩扶贫车间后,徐成彩从车间接到活,拿回家里与丈夫一起加工鱼钩。“两种鱼钩,4个钩的一根可以赚7分5厘,单钩的赚1分5厘。”徐成彩指着脚边堆放的用纸包好的鱼钩说,“这些就是我今天做的,5把一共个,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赚50块。”
在上津镇,像徐成彩一样靠加工鱼钩挣钱的贫困户还有很多。全镇16个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都在镇里兴建的鱼钩扶贫车间上班。
疫情期间,为减少接触,上津镇鱼钩扶贫车间工人都从车间领回生产原材料,在家加工鱼钩。
“鱼钩做好后,工人会给我打电话约时间取货。他们把做好的鱼钩放在家门口,我开车去取。整个过程中没有接触。”上津镇鱼钩扶贫车间负责人陈群介绍,收回来的产品先消毒,再进行统一销售。
在郧西县观音镇恒达扫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里,也有几名工人忙着将产品打包装车,准备把刚刚赶制的2万把扫帚发往武汉。
为避免人员聚集,疫情期间,该合作社把原材料分发给工人在家加工。“我会定期给工人打电话,让他们来车间,一次性拿几十斤扫帚苗回家加工。”合作社负责人汪令霞说。
观音镇建档立卡贫困户范仁华说,他在扶贫车间工作前,一年靠种地只能收入1万多元。如今每天在家里加工扫帚,工作顾家两不误。“我家年底就脱了贫,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这多亏了扫帚这个好东西。”范仁华说。
汪令霞介绍,疫情结束后,她准备在其他乡镇多开些分社。“加工扫帚这个工作不管男女老少,在家就能干,没必要都聚集在车间里,比较灵活,很适合在农村推广。”她告诉记者,“年合作社预计生产扫帚等产品万余把(件),产值约万元,带动郧西县15个乡镇2万户群众增收。”
为减少疫情对群众务工的影响,郧西把工作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推动“居家式”扶贫车间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业、稳定脱贫。
目前,郧西已建成扶贫车间(作坊)个,已复工多个。全县1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11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全部复工,复工率%。
来源:十堰日报
原标题:《郧西:扶贫车间复产群众就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