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红色之旅丨5位开国元勋3位上将3

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纪念日。山阳这块饱经革命战争血与火洗礼的革命老区,曾经走过哪些开国元勋,大将,上将,中将?他们给山阳人民留下的巨大财富在哪里?且听在下详细道来。

山阳县地处秦岭南麓,商洛市东南部,北与商州市接壤,西与镇安、柞水相邻,东与商南、丹凤相依,南与湖北郧西相连。境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西北高东南低,北部流岭山脉自西向东逶迤延伸;鹘岭横贯中部,为县内南北气候分界线,也是银花河与金钱河的分水岭;南部郧岭(又称郧西大梁),自西北向东南绵延横亘,为陕西湖北两省自然分界线。县域南北宽60.7公里,东西长88.5公里,总面积达平方公里;

山阳县地处陕鄂豫之结合部,东临丹江,南通汉江,加之境内多险隘、多洞壑、多山寨,自古便是兵家用武之地。箭河的石门子,是战国时楚置方城的地方;扁头溪的僧道关,是北宋蛮王拒杨文广的战场。明代,李自成起义军三过山阳县;清代,太平军两据县城。旧时,没有公路交通,金钱河以其直通汉江的水运便利,成为沟通南北的交通水道。山阳县亦成为连接西安至武汉的中转站——省城西安的南边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在革命战争年代共有四位开国元勋率部经过山阳境内。他们是徐向前元帅,贺龙元帅,李先念和王震(曾先后任国家主席)

年10月,徐向前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与红军政委陈昌浩、张国焘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四个师两万余人,在湖北省红安县四姑墩集结后,分两路西越京汉铁路,经过新集、土桥铺战斗,付出很大代价冲破重围,于11月到达鄂陕边境。

11月5日,红军主力由湖北省郧西县秦家墁进入陕西省商南县。11月9日,从商南县的白鲁础、马家坪、石佛庵分三路进入山阳县的鱼洞河、晏坪河、响当河;10日,三路相会于照川;11日,进至石佛寺、碾子坪、康家坪;12日,进至万福沟;在漫川关与国民党“围剿”部队进行了“生死存亡一战”。13日,进至龙山张家庄;14日突出敌人包围圈进至泉河、储家沟;15日,翻越鹘岭,进至洛峪;16日经洛峪沟进至火神庙;17日,向商县的腰庄沟、夜村前进;18日,全军离开山阳。

红四方面军途经山阳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打富济贫,爱护群众。部队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下前进的。当时已是初冬,战士们衣衫单薄,加之连续行军作战,又无后勤保障,部队已极度困乏。但军纪十分严明,无论风天雪地都在露天食宿,不经群众许可,不入民宅。

红四方面军在东云岭、张家庄战斗之后,连夜翻过茶壶岭,到西泉两岔河口,又顺西河进储家沟,翻越鹘岭、下寨子沟,一直向北走去,在山阳整整过了三天三夜。由于部队人员多,山区房子少,红军部队大都是露天宿营,露天做饭吃,休息时有些战士就在雪窝和水边抱着枪睡着了。当时在西泉河一带,柿子树很多,满树挂着火红的柿子,行军途中,红军吃了树上掉下的柿子,就把钱放在树下。红军吃了地里的萝卜,没有见主人,就把钱放在萝卜地里,如果主人在,当面给钱,一个萝卜一个铜板。群众给红军带路、担行李,红军给钱作为报酬。

红四方面军过石佛寺乡碾子坪村时,用协商的办法,打开了何、詹、鲁、郑、傅五家大户躲人、藏粮、藏物的柳家洞,把洞内的粮食、衣物分给了当地的穷苦农民。后来群众一直怀念红军,感激红军放粮救民之恩。在洛峪乡寨子沟群众中流传的一首歌谣表达了山阳人民怀念红军的深厚感情:

马勃蛋,叶叶绿,

红军到来寨子沟。

让房他不住,

送烟他不抽,

茶没喝一杯,

饭没吃一口;

端给几升小核桃,

给钱硬要百姓收。

红四方面军在山阳漫川关的生死存亡一战,体现了红军将士“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至今激励着山阳人民建设山阳的奋发图强的勇气。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是第一支经过山阳的主力红军,沿途开展了打富济贫、开仓放粮和宣传活动,在漫川关与敌进行了激战,为长期封闭的山阳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使山阳人民看到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之光。

年9月,红三军所属四个师一万五千余人,在军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的率领下,从洪湖出发,绕豫、陕、川边境向湘鄂边转移。红三军撤出洪湖后,经襄北大洪山地区时,发现红四方面军的布告,已知红四方面军撤离了鄂豫皖根据地向西转移,便决定追赶红四方面军,争取两支红军尽快会合,绕道豫西南、陕西,转往湘鄂边。年11月初,红三军从湖北省随县以北越桐柏山,进入豫西伏牛山地区,途经河南省南召,16日又经嵩县合峪、栾川县三川,痛击尾追之敌后越过皮皮岭,19日到卢氏县,21日进入陕西商洛,经蔡家店、桃坪、清由河、武关,于11月24日进入山阳县。

红三军经过山阳的行军路线:11月24日由商南县梁家湾进入山阳县竹林关(今属丹凤县);11月25日进石槽沟,一路经陈家店、大竹扒沟,一路经双河磨、洼口、房家沟,会合于王阎口头坪;11月26日经王仙坪、洞子沟口、岳家庄、南水河进入照川街。

11月27日翻寨子岭,经板仓沟、石佛寺、碾子坪、康家坪到板庙,进入漫川关后,渡过金钱河进入同安干沟翻越郧西大梁,11月29日出山阳县境,进入湖北省郧西县的腊塔沟、槐树、泗峪河。在山阳境内历时六天时间,经过12个乡38个村(今属丹凤两个乡7个村),山阳境内行程三百多华里。

红三军由于连续作战,长途跋涉,进入山阳后疲劳不堪,吃不饱,穿不暧。时已冬季,大部人员还身着单衣,脚穿草鞋;没粮食吃,靠吃柿子、核桃、红薯、高梁杆充饥。但纪律严明,夜间冒着严寒露天宿营。红军战士干部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吃群众的红薯、柿子等,都付的是铜板。借群众的东西用后,立即归还,损坏了的,照价赔偿。部队在王垣村宿营时,不慎失火烧了群众李奇虎三间房子,当时主人不在家,部队走时给留了一个条子和三十块银元。条子上写道:“不慎烧房三间,现将仅有的三十块银元留下,补偿房屋损失。红三军。”当李奇虎回来发现这条子和银元后,感动地逢人就说:红军好得很,赔的钱超过了他房子的价值。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和红三军经过山阳,虽然时间很短,但是红军将士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吃苦耐劳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给山阳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军播下的红色种子,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发芽,为山阳后来成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奠定了群众基础。

徐海东年任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带领红二十五军在陕南转战一年多,创建了鄂豫陕边革命根据地,建立了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组建了五支红军游击师队伍。是在红军长征途中扩大人员增强武装力量的唯一一支红军队伍,到达陕北后又给中央红军支援了五万大洋。为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树声年10月任红四方面军25军第73师师长,在山阳县漫川关红军被围的危急关头,亲率一个团和兄弟部队配合突围,打开了全军的通道。使红四方面军突出敌人包围圈,进入川陕交界地区,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

有三位上将转战山阳,他们是许世友、王震、王宏坤

许世友年10月任红四方面军十二师三十四团团长、亲自指挥了漫川关突围战斗,血战三天,为主力部队突围扫除了障碍。

王宏坤年10月任红四方面军第十师三十团团长,参加和指挥了漫川关突围战斗,随大部队进入川陕,建立革命根据地。

王震年任旅旅长,随李先念中原突围部队,途径山阳,在天竺山地区休整半月。

有三位中将曾经率部战斗在山阳,他们是陈先瑞、郑维山、王恩茂

同期程子华任红二十五军军长,郭述申为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任鄂豫陕特委书记在山阳西部坚持根据地的斗争。建国后程子华、郑位三和郭述申都成为国家行政部门领导人,没有参加授衔系列。

郑维山年10月任连指导员,随红四方面军途径山阳,参加了漫川关突围战斗。

郑维山和郑位三是二个人,同名同音,郑维山是军界授衔中将,郑位三是军队党组织政治领导人,没有授衔。

陈先瑞年任红军七十四师师长,坚持鄂豫陕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山阳西部山区建立了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转战陕南地区二年七个月后,率领红七十四师余人到达陕北和中央红军会合。

王恩茂年任中原军区三五九旅政治委员,率部随李先念中原部队突围,途径山阳石窑子激烈战斗突围,在天竺山地区休整半月。

还有三位国家领导人(未授衔)在山阳战斗过

郑位三、李先念、任志斌,陈少敏等中原局领导人,于年7月率领中原北路军人全部通过豫西平原,到达内乡、师岗之线。中共中原局决定分两路向西挺进:李先念率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和第二纵队第十三旅、第十五旅四十五团人为左路,经南化塘、漫川关一线向宁陕方向前进;王震率三五九旅、干部旅人为右路,取道荆紫关、竹林关、山阳向柞水方向前进。

中原局党委代书记郑位三、组织部长陈少敏曾经在山阳桐木沟养病半个月。

李先念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在山阳东部山区封地沟村主持召开了豫鄂陕党委和豫鄂陕军区成立大会。中原突围部队就地分散进行游击战争,建立豫鄂陕革命根据地,拖住二十万国民党军主力,减轻陕北根据地的压力。

鄂陕边区革命根据地和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建立过程

年5月11日,中共豫陕特委在庾家河宣布成立,省委委员、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任特委书记。年9月9日,红二十五军主力北上后,鄂陕特委和豫陕特委合并为鄂豫陕特委,继续领导鄂豫陕根据地的革命斗争。

中共鄂豫陕省委在指挥红二十五军浴血奋战,反击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的同时,从部队抽调部分骨干,积极开展地方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

年上半年相继建立了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镇安县苏维埃政府、五星县苏维埃政府、山阳县苏维埃政府筹备处,以及13个区70个乡个村的苏维埃政权,从边区到县、区、乡、村,根据地内红色政权体系基本形成。上述苏维埃政权中,除宁陕县土地委员会外,其余县级苏维埃政府及其所辖区、乡苏维埃政权主要都在商洛境内。

在鄂豫陕省委和鄂陕特委的领导下,于年4月上旬在山阳县袁家沟口成立了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政府机关设在袁家沟街道“逢元和”商号,主席程家盛,副主席阮英豪,政府下设有:供给部、保卫处、法庭等。

省委给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颁发3厘米见方,刻有“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铜制印章一枚。烈士程家盛的妻子倪世莲将此印保存到新中国成立,年上交给陕西省民政厅。

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最高苏维埃政府,统一领导鄂陕边区的各级苏维埃政府。以袁家沟口为中心辐射山阳、郧西、镇安、柞水、郧阳等县,时辖鄂陕边区2县7区、47个乡、村的苏维埃。根据地人口8万余人,区域面积多平方公里。

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在中共鄂陕特委的直接领导下,在鄂陕游击司令部的支持下,大力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是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一块革命根据地和省级革命政权。

年陕西省政府在山阳县袁家沟街道村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上建立纪念碑一座,成为商洛市红色旅游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山阳是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时期红四方面军、红三军转战山阳,给山阳人民带来了翻身求解放的希望之光;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转战商洛,创建了红军长征途中唯一的一块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山阳是这块根据地的腹地;解放战争时期,中原人民解放军突围进入陕南,建立了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山阳是这块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在残酷的斗争中,在山阳这块热土上革命志士为了人民解放事业,前仆后继,流血牺牲,数百先烈长眠山阳,他们的功勋永垂青史,他们的精神流芳百世。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神州竞辉煌。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这块土地,如今交给我们来建设,革命先烈留下的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的为民精神;就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用红军精神来建设、发展山阳的事业。

今日之山阳,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安居乐业,脱离贫困,实现小康。农民有一首打油诗来形容山阳人民今日之生活:

手机人人有,小车挤街头,家家住别墅,衣食不用愁。大妈广场舞,大伯乒乓球。看病免费报,出行电车走。粮食堆场上,不掂贼去偷。户户自来水,不用摇轱辘。社会治安好,高枕且无忧,老区精神好,先烈留财富。

继承先烈志,小康有奔头。

徐向前回忆录京东¥44.1购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0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