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津镇每年都会上演精彩的火龙表演。
庞大的龙灯队伍、粗犷的舞蹈风格、火红的灯会场面,每年农历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六夜里,郧西上津古镇的每一条街道都会格外热闹。省级非遗上津火龙从上津镇杨泗庙出发,沿着古城墙,由南门进,穿过老街,从北门出,再到每一条街巷舞动……上津火龙深受当地民众喜爱,世代相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上津千年古镇传统文化瑰宝。
火龙传承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我国历史悠久,广袤的大地上,有着各种古镇,大大小小各有特色。但是如今很多古镇都是名字带古,实际上却是不超过30年的仿古建筑。但是在上津镇,这里的城墙却延续了千年。据资料记载,上津自三国魏文帝(公元年)始建平阳县,迄今已有多年历史,比郧西建县早年,历史上曾14次建县,6次设郡,2次设州。上津也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座县级古城之一。境内现存的古城遗址,始建于明洪武元年,迄今已有多年历史。上津古城是国家4A级旅游地,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镇”等称号。
古镇保留至今,除了香火绵延外,在这里也衍生出了多种文化,上津火龙便由此而来。
据上津古镇的老人介绍,古城“耍火龙”的习俗始于隋唐,延续至今,有千余年历史,是古城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秦巴山区典型民间舞蹈文化特色。
原来,据史料记载,公元年前后,上津连续三年遭天旱和瘟疫灾害,为保一方安宁,便以舞龙祭祀来除瘟、辟邪,求风调雨顺。以后几乎每年的正月十二,村民们都会带上制作好的龙灯、香表供品一同到街中心举行隆重的祭拜神龙点光活动,祭拜活动结束便到各家各户舞龙,直至正月十六结束。
上津火龙灯会场面宏大,舞姿粗犷、奔放,龙头半旋转,龙身龙尾左右摇摆,形象逼真,独具特色。从正月十二下午开始点灯到正月十六傍晚搌灯结束,历时五夜。上津火龙表演程序主要有三项:第一项为请龙、点光、念祭词;第二项为玩灯、戏龙;第三项则为搌灯、祭龙、送龙等。
据介绍,上津火龙灯会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即一演就是三年,多则数十年,但遇到天灾病疫之年不演。因此,一旦上津举办灯会,方圆数百里的百姓都赶来观灯,在鄂豫陕地区享有盛名。
制作成品火龙需40天左右
在前不久,郧西人、上津火龙非遗传承人刘正文获评了“全市优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作为郧西为数不多的上津火龙传承人,刘正文以精湛的火龙表演广为人知,多年来致力于此项非遗项目传承。
记者来到上津镇时,刘正文正在专心制作火龙。“制作火龙要先用竹片编好骨架,再用麻把各部位连接起来,接着用纱布铺龙头、龙尾、龙爪。龙身则是用五颜六色的皮纸裁剪成条状,一个个粘在骨架上。”刘正文介绍,根据年份,上津龙身节数分为平年12节,闰年13节,制作一条成品火龙一般需要40天左右。
说罢,刘正文展示了成品的火龙道具,只见龙头高达3米多,龙身长达30多米,以火龙狮子为主体的各类配饰近百件。相比郧西其他非遗项目,上津火龙的制作周期最长,表演人数最多。单就表演情况而言,上津火龙表演也是最为精彩的。“整个火龙灯舞表演需要余人。火龙表演队打头阵的是一把万民伞,龙王与财神的祭位紧随其后,再是火龙行走在中间,火龙的旁边是花灯,狮子灯则尾随火龙,整个队伍绵延约半公里。”刘正文说。
“一求瘟疫不起;二求风调雨顺;三求五谷丰登;四求六畜兴旺;赐福人间苍生,保佑国事隆昌。”刘正文一边介绍一边唱起表演时的词。“一般唱完这些词后,鞭炮齐鸣,烟花齐放,锣鼓声声,小号伴奏,烧纸敬香。”他说,舞龙队伍在上津镇只顺街而过,龙头不扭,龙尾微摆,凡龙灯队伍不能到达的狭窄街巷,大家则要挨家上门道喜。
龙作为中国传说中的神兽,更是国人独特的一种文化凝聚,已经扎根于每个人的潜意识里。上津火龙同样如此,尽管工序复杂,且十分耗费精力,但刘正文和其他传承人一样,这一坚持就是几十年。“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我作为非遗传承人,一定要把上津火龙延续下去。”刘正文信心满满。
万人空巷赏火龙祈求风调雨顺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这是古代诗人对灯的描述,可以想象遥远年代里的那些辉煌和华丽。如今,上津古城的火龙,灯火依然是热烈的,映照之处,都洋溢着快乐的气氛,给千年上津古城平添了无限的魅力与活力。
据上津镇本地人、今年已经80岁的孙大爷介绍,每次舞动起火龙,他都会携老伴和孩子们一起观看。虽然年年看,但每次看到这个场景孙大爷都激动万分。“上津玩灯期间,家家摆香案,设猪头祭,或者摆上干果,斟三盅酒,点燃香表,迎接天神和龙灯的到来。”孙大爷说。
记者了解到,每次火龙经过,都会形成“人在火中跳、龙在火中舞”的热闹场面,整夜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火树银花不夜天,烟花飞舞迎新年”的吉祥与喜庆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上津火龙独特的舞蹈及音乐表现形式,加之丰富的文化内涵,那火红的场面不仅烘托了节日氛围,同时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团结的合作精神,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上津古城,也被称为“天子渡口”。“上”乃天子,“津”为渡口。古时候,过往客商每至上津都会停留数日,在歇脚的同时,若赶上上津火龙的表演,则会一睹盛况,顺便祈福。
如今,漫步在古镇上,城墙蜿蜒,杨柳低垂,古老的沧桑与现实的风华历历在目,一湾碧水无忧无虑,潺潺东流。随着交通的发达,前往西边的客商早已不经过这里,虽然少见外来的客商,但每逢玩火龙,绝大多数的本地人仍会推迟外出的时日,为的就是能陪着家人看火龙,祈求风调雨顺,万事顺意。
每逢元宵佳节,在刘正文等人手中,上津火龙仍然上下翻飞,不断诠释着灵动、绵延、壮观的“上津精神”。万人空巷赏火龙,青石板上刻着古老的历史,上津延续着千年的繁华。
(十堰晚报秦楚网全媒体文、图/记者周仑编辑:艾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