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楚文旅刘玉堂专栏史前mid

泛楚文旅·名师对话专栏

名师介绍

刘玉堂,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湖北大学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院长,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中央直接掌握联系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委,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

长期致力于楚文化、长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和文化产业研究,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余篇,其中撰写、主编的《荆楚文化志》、《世纪楚学》和《长江文明之旅》分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第九届湖北省优秀社科著作一等奖和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任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和第十届中国园林博览会文化顾问。曾赴海内外多所大学从事学术交流,担任央视大型人文纪录片《楚国八百年》、《三国的世界》和《读书的力量》学术顾问暨主讲嘉宾。

导语:今日继续推送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湖北卷》中的第一章第一节“旧石器时代湖北的人类和遗迹”,没有阅读前章的小伙伴请先熟悉上节内容。每日五分钟,让我们泛舟书海,走进荆楚文化。/Chapter1旧石器时代湖北的人类和遗迹(三)

距今5万年前,早期智人进一步发展成为晚期智人。这个时期在考古学上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湖北境内已发现的晚期智人时期的文化遗迹遗物比早期智人时期的文化遗迹遗物更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丹江口石鼓后山遗址、郧西县黄龙洞遗址、江陵鸡公山遗址、房县樟脑洞遗址、长阳果酒岩遗址和汉阳人头骨化石等。

丹江口石鼓后山旧石器文化遗址位于丹江口市凉水乡石鼓村张家营后山。该遗址调查采集的石制品共28件,原料以燧石为主,其次是石英和石英岩。遗址附近的石鼓河滩很少燧石,显然这些燧石是由其他的地方采集而来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活在数万年前的远古人类,同样熟谙这一道理。石鼓后山旧石器文化时期的古人类舍近取远,精心挑拣好的石料,打造得心应手的石器工具,其良苦用心,令人叹服。

石鼓后山遗址还出土有鬣狗、犀、猪、牛等动物化石。

根据石鼓后山出土石制品所呈现的特征,该遗址地质时代可能为晚更新世早期或晚期,即旧石器时代晚期。

丹江口石鼓后山坡采集石器图源《丹江口市石鼓后山坡旧石器地点调查简报》

黄龙洞遗址位于鄂陕交界的湖北省郧西县李师关村附近,在此相继发现7枚古人类牙齿化石、一批古人类制作使用的工具、可疑的燃烧痕迹、古人类采集的果物壳、大量伴生动物群化石及其他古人类活动证据[1]。

黄龙洞牙齿化石保存都比较完整,齿冠、齿根等各部分特征比较清晰。化石的石化程度较轻,牙齿的某些特征与晚期人类比较接近。

对黄龙洞牙齿磨耗与使用痕迹的观察显示:除具有正常牙齿相互接触造成的磨耗外,黄龙洞人类牙齿还呈现出一些特殊的使用痕迹,包括明显的前部牙齿釉质破损与崩裂、上颌侧门齿的齿冠唇面釉质破损、上颌前部牙齿的齿间邻接面沟等。据此,推测生活在黄龙洞的更新世晚期人类经常使用前部牙齿从事啃咬、叼衔、剥离等动作,说明当时人类的食物构成中可能包含有较多的肉类及粗纤维植物。

黄龙洞出土古人类牙齿化石

与牙齿化石同层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化石,数量众多,物种丰富,表现出我国南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特点,其中有些种类在晚更新世比较常见。

遗址内还出土了20多件石制品、骨制品,其中骨制品系用大型哺乳动物管状骨骨片加工而成,加工痕迹清晰,具有人类用硬锤多次打击加工的典型特征。

黄龙洞遗址地层关系清楚,化石层较厚,化石分布密集且种类较多,特别是发现有与现代人特征比较接近的古人类牙齿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铀系法科学测定,黄龙洞遗址大约处于更新世晚期;牙齿化石约在10万年至4万年以前,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阶段,是目前东亚发现的最早晚期智人,对研究中国现代人的来源与演化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黄龙洞一区地层剖面图源《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遗址年发掘报告》

鸡公山遗址位于荆州市荆州区(原属江陵县)郢北村,鸡公山虽为山名,实际上是江汉平原上的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土岗。

鸡公山遗址的发现,带给我们最大的惊喜是,它完整地呈现了一幅当时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景:

在遗址的北部,发现了5个由密集的砾石、石片和石器围成的不甚规则的环带状石圈,形状大小基本一致,石圈外径约为4米,内径约为2米。石圈之内为直径2米左右的地面,地面上有少量的尖状器和砍砸器。研究表明,石圈遗迹应该是当时人类居住的圆形窝棚住所的基础。

鸡公山遗址

在居住区南部,有两个石制品密集分布区,散布着数以万计的石制品,并伴出有较多的石锤、石钻等加工工具,表明这里很可能是当时的石器加工场所。饶有趣味的是,在一个加工区内,当时人类加工石器时蹲坐的座位及双脚踏地的脚窝仍清晰可辨。

鸡公山遗址石制品出土情况

遗址南侧还发现一处长约1米、宽约0.5米的红土硬面,周围放置许多锋利的小型刮削器及其他石器,初步推断为一处野兽屠宰场。

鸡公山遗址是我国迄今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平原上的活动遗存,表明远古人类已经走出大山,开始了平原地区的生活。遗址内住所、石器加工场、屠宰场等遗迹的揭露,堪称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鸡公山遗址出土石器

樟脑洞遗址位于房县龙滩乡枣阳村樟脑河之滨,遗址距河水面约10米,相当于樟脑河的第二级阶地。

经发掘,樟脑洞遗址共出土石制品近件和动物化石10余种[2]。石制品有以下显著特点:其一是精选用料,石制品原料以硅质岩和脉石英为大宗;其二是精细制作,以石片石器为大宗,以刮削器为主体,形状规范,制作精细,反映出石器制作技术的进步性;其三是石器个体大小悬殊,特别是小型石器制作精良,反映了当时石器用途和石器使用者生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其四是漏斗形石核、拇指盖形圆刮削器等具有原始细石器的特征,意味着樟脑洞遗址打制石器进入到旧石器时代末期。

樟脑洞遗址出土石器图源《湖北房县樟脑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樟脑洞遗址动物化石属于华南型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根据出土石器和伴出动物化石的特征判断,房县樟脑洞遗址的地质时代属于晚更新世晚期,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末期。碳14科学测定樟脑洞遗址出土物的时间为距今±15年[3]。据此,房县樟脑洞遗址应该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处文化遗址。

(本文节选自刘玉堂教授主编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湖北卷》,经刘玉堂教授授权由“泛楚文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