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可以治愈 http://pf.39.net/bdfyy/
郧西县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我省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十三五”期间,全县建设集中安置区个,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户人。截至00年6月底,建档立卡搬迁对象人全部脱贫。在建好房子、配好设施的基础上,该县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因人因户、精准施策助力增收,取得了良好成效。该县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易迁工作先进单位”,00年获国家发改委“全国易地扶贫搬迁成效明显县”通报表彰,易迁工作经验在全国全省交流,人民日报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先后进行报道。
郧西县夹河镇月亮湖搬迁小区以群众生活方便为中心树立易迁工作样板
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顺利完成,郧西县坚持以群众生产生活方便为中心,精心谋划、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全面发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易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郧西县坚持“四大原则”,绘就易迁蓝图。坚持对象精准原则,围绕“符合条件的一户不落,不符合条件的一户不进”这一重点,严格按照贫困户申请、入户调查、村级评议、公开公示、乡镇审查、县级审批等认定程序,采取核实贫困户住房现状照片、调查人签字、驻村工作队队长签字、乡村干部签字、乡镇负责人签字和大数据比对、审计等方式,精准锁定搬迁对象。坚持集中安置原则,依据《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结合山多地少、建房场地不易找、基础设施难配套、人均面积卡得紧、一户一基有难度等实际,把实施集中安置作为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首选模式,提出“坚持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注重功能配套,搬迁与脱贫同步”工作思路,在科学规划设计基础上,有效提升搬迁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基础服务设施功能,保护生态资源。坚持“四个靠近”原则,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结合土地资源极度匮乏、地质灾害多发等实际,确定“结合老村庄整治,布局随弯就势,安置规模适度,群众自愿上楼,服务设施配套,生产生活统筹”选址原则,把是否安全、是否方便、是否满意、有无就业门路作为重要考虑因素,通过“四靠近”,即靠近产业基地、工业园区、旅游景区、中心村镇,有效解决搬迁户后续发展问题。坚持稳定脱贫原则,将安置区规划与片区综合开发及新型城镇化、生态家园、美丽乡村建设等规划有机结合,实行多规合一、一规统筹,把宜居宜业作为首要考量标准,坚持做到“配套服务同步搞,就业路子先铺好,产业扶持跟上早”,让孩子就近入学、群众就近看病、家家有人就业,不断夯实脱贫基础。
集中安置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在工作推进上,严把建房进度关、竣工验收关、设施配套关、工程审计关。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为轴心,统筹推进全县86个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水泥路公里,建设18个乡镇集镇水厂和86个村级供水工程处,全面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农户生活用电覆盖率%、自然村生产用电覆盖率%目标,有效解决了老百姓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等问题。投资万元,在安置区配套完善托儿所、村级卫生室、农资超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村文体广场等硬件设施,安置区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投资1.亿元,统一规划共享栏圈、路灯、环卫设施、菜园、红白理事房、农具房、生态公厕等配套设施,实施农村改厕工程及村庄绿化、净化、亮化工程,不断满足搬迁对象生产生活需求。此外,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全县18个乡镇(场、区)个安置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工程进行审计。
以群众创业致富为中心后扶工作成效显著在建好房子、配套好设施的基础上,郧西县把安置区后续产业发展、就业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因人因户引导产业发展,精准施策助力群众致富。
土门镇搬迁户在蔬菜加工扶贫车间上班
发展“技能型”产业,解决“半劳力”就业。针对部分易迁对象“有创业意愿、缺乏创收技能”的情况,按照“精准定位、按需培训、分类就业”思路,整合培训资源,通过“造血式”技能培训,让脱贫群众搭上“致富快车”。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到易迁安置区建设竹藤编、织女绣、鱼钩加工等扶贫车间(作坊),实现易迁户就近就业,共带动多户“半劳力”家庭在家门口增收。加强与广东、北京、武汉、西安等地劳务协作,做到劳动力精准对接、定向输出,累计帮助
1.9万名接受过家政服务、烹饪、加工等技能培训的“半劳力”实现转移就业,人均年收入3万元左右,基本实现“搬迁一户,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目标。
发展“创新型”产业,促进“全劳力”就业。针对身体素质较好、头脑灵活、有一定创业意愿的“全劳力”易迁对象,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和“优势产业+媒体推广+全民参与”电商扶贫模式,引导易迁对象发展中药材、木本油料、茶叶、铁扫帚等特色产业基地30余万亩,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在全县个行政村建设香菇基地39个、大棚57.14万平方米,发展香菇万棒,辐射4个安置区,实现年产值6亿元。依托香菇产业,带动户易迁户户均年增收9元,顺利实现脱贫致富。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大力发展休闲体验、特色民宿等乡村旅游,让易迁户享受乡村旅游经济“红利”,为乡村振兴打牢基础。
安置区合作社负责人直播销售扫帚
发展“兜底型”产业,保障“弱劳力”就业。针对部分易迁对象“患有慢性病、身体残疾、劳动能力较弱、身体素质较差”的实际,按照“依需设岗、因人定岗、以岗定酬”原则,发展“兜底型”产业,设置公益性岗位,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抢抓国家光伏扶贫机遇,建设个村级光伏发电站,总装机容量99.兆瓦,电站80%收益用于设置公益性岗位,定向开发光伏电站维护、安置区楼栋管理、环卫保洁等公益性岗位76个,选配名“弱劳力”担任安置区楼栋长、保洁员、安全员,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加强了易迁点社会管理。
以群众稳定发展为中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年10月14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在北京举办,郧西县委书记张涛在论坛上作典型发言;00年5月9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暨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工作视频会议上,郧西县县长查宏围绕郧西县积极克服疫情影响,扎实推进集中安置区扶贫车间、扶贫基地复工复产主题作交流发言。在推进易迁后扶工作中,郧西县坚持以群众稳定发展为中心,形成了“郧西经验”。
坚持“立体就业”模式,分类施策“保增收”。根据易迁对象家庭情况、文化程度、身体状况、自身技能等实际,郧西县坚持技能培训、定向输出、建设车间、托底保障、返乡创业“五位一体”就业模式,确保搬迁户人人有事干。全县搬迁对象中有劳动力家庭户,从事农牧业生产户,从事非农产业就业户,就业率达%。
搬迁群众在茶园里忙采茶
坚持“三产融合”模式,集中发力“促发展”。郧西县依托资源要素优势,积极探索农企融合、农网融合、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形成“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和“租金+股金+薪金+现金”等产业化经营模式,累计发展中药材、苗木、油牡丹、茶叶等特色产业基地30余万亩。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将安置区建在乡村旅游景区,让搬迁户享受乡村旅游经济“红利”。探索实施“电商+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电商扶贫模式,依托电商网点推动消费扶贫,带动余户搬迁户创业就业。
坚持“楼栋长”管理模式,社区融入“促稳定”。郧西县积极探索推行“楼栋长”管理,由安置区党组织牵头、群众推荐、乡镇审核,配齐安置区楼栋长、保洁员、信息员、安幼养老服务人员,实现“有钱办事、有人办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融入居民公约,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增加凝聚力,激发内生动力。
砥砺前行,奋进不止。目前,郧西县正以群众致富奔小康为目标,持续加大易迁后扶力度,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推荐阅读:
郧西官方